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特征之一;脂质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有观点认为,动脉壁内的慢性炎症参与其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刺激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细胞会从血液中浸入损伤血管内皮进入内膜,并且通过信号物质吸引更多的细胞直到免疫反应最终“脱轨”。因此,免疫应答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关系研究成为近期本研究领域内的难点和热点。研究发现,分泌IL-17的CD4+T细胞(即Th17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表达升高,但Th17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近期,药学院药物代谢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于超教授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期刊上发表题为“Interleukin-17-producing CD4+T cells promo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foster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yperlipidemic patients and atherosclerotic m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Th17细胞在高脂血症患者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同进展阶段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了Th17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及部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为明确Th17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浸润情况,研究人员收集129名高脂血症患者及110名健康成人外周血;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用正常饮食喂养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收集不同周期两组小鼠主动脉、血液、脾脏和骨髓,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h17细胞的分布及表型。研究发现,Th17细胞数在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和不同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均显著升高。为阐明Th17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微环境形成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组小鼠主动脉中淋巴细胞组成情况,并通过抗体阻断实验探究该炎性微环境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到病变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微环境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进一步分析临床样本,得到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与Th17细胞比例正相关,这说明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也与Th17细胞比例升高有关。以上发现也许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
于超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利用糖生物学、代谢组学、细胞自噬与铁死亡、剪切应力与炎症微环境等研究领域中多种技术,探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机制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等药物干预。本研究开启了课题组从免疫学角度阐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的新征程,后续有望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治疗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作用靶点。药学院硕士生王隐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药学院王婷婷副研究员、于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庆市和学院多项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