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您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中山大学药学院学术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6 浏览量:

    时间:2023年5月29日(下周一)09:30

    地点:药学院南楼2-5会议室


    报告题目: 金属抗肿瘤配合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邹滔滔,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1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导师:杨楚罗教授),20152月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导师:支志明院士),其后三年时间,分别在斯科利普斯研究所(导师:Xiang-Lei Yang教授、Paul Schimmel教授)、香港大学(导师:支志明教授)、华威大学(导师Peter J Sadler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无机化学,长期致力于开发含金属药物,近期研究方向集中在设计新型抗癌前体药物和发展具有抗癌免疫活性的小分子药物等领域。近三年以独立或者主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4篇)、Acc. Chem. Res.Coord. Chem. Rev.ChemBioChemChemBioTalents serie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亚洲生物无机化学学会Graeme Hanson青年科学家奖等。





    报告题目:

    Molecular imaging and disease diagnosis with renal-clearable optical agents


    黄佳国,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项目、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项目及欧盟玛丽居里学者。黄佳国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随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2021)20215月加入中山大学药学院任药理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技术(包括分子探针、纳米材料及体外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其在重大疾病中诊断,监测与治疗应用。近五年内,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分子探针用于诊断肾功能、药源性急性肾损伤、膀胱癌、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癌及急性肝移植排斥反应等重大疾病,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临床检测方法。迄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于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多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2019/2022, 两篇)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2021, 一篇)Angew Chem Int Ed (4)Adv Mater (1)Adv Func Mater (1)Chemical science (2)等。引用次数超5000次,H-index32。任国际SCI 期刊Curr Drug Metab.等学术期刊客座主 编。




    报告题目: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的药物化学研究


    熊小峰,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助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青、珠江青年学者。20072012年分别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29月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开始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起担任哥本哈根大学药物设计与药理学系助理教授,2017年初加入中山大学药学院,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小分子药物化学研究,针对G蛋白、磷酸二酯酶IV、谷氨酸受体等靶点开展了系列小分子抑制剂的合成、活性评价与结构优化,近年来完成了Gq/11蛋白天然酯肽抑制剂YM-254890FR900359的首次合成与结构优化研究、设计合成首个低毒性的Gq/11小分子抑制剂、实现PDE4天然小分子Toddacoumalone的首次不对称合成与结构优化、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天然多胺毒素的结构优化等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hemAngewandetActa Pharma Sin BChem SciJ Med ChemSci Chin ChemEur J Med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广东省杰青、丹麦Lundbeck、丹麦NovoNodisk、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等项目。担任中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药物筛选与评价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药学学报》中英文两刊和《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青年编委,以及Nat ChemAngewandetActa Pharma Sin BChem SciJ Med Chem等多个知名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