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药物分析学系由1999年成立的原药物分析教研室发展而来,下设化学药物分析教研室、生物药物分析教研室和分析化学教研室。经过20多年的发展,药物分析学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师资队伍:药物分析学系现有在编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校内特聘教授2名,副教授4名,副研究员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获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名,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1名,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先锋人物1名,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1名,重庆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名,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药物分析学系的教师来自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其中,3名教师有国外访学经历。
人才培养:化学药物分析教研室开设《药物分析》(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和《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生物药物分析教研室开设《生物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和《药品质量简述》课程;分析化学教研室开设《分析化学》(校级精品课)、《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用分离技术》、《现代分析仪器简述》课程。承办了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分析》慕课制作沟通会及《药物分析实验指导》定稿会;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级教材《药物分析》第7版、第8版及其配套《药物分析实验指导》和《药物分析试题》,参与制作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分析》慕课;副主编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 规划教材《无机化学》第1版;主编重庆大学电子出版社《药物分析》专著第1版。
本科教学研究成果:“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快速检测”2018年获第二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药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贰等奖;“实行课程负责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2008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贰等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8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贰等奖。参与“药学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壹等奖;“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8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贰等奖;“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2016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壹等奖。
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连续五届获一等奖;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多次获二等奖和优秀论文奖;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重庆赛区银奖;获省部级本科教改课题3项。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药物分析学选论》和《仪器分析》;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其中5名获国家奖学金;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2篇,校级优秀硕士论文5篇;获省部级研究生教改课题4项。
科学研究:药物分析学系主要应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等工具开展药物分析方法及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等。近年来,药物分析学系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20余项,获批经费超过800万元;在Biomaterials、Nano Letters、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Food Chemis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1项。先后邀请中国药科大学杭太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范国荣教授、北京301医院郭代红教授、协和医科大学朱珠教授等来校做学术报告。
社会服务:负责药学院创新药物及辅料分析技术研究中心气质联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吸收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与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开展了液质、核磁、红外等多个横向项目的合作检测。药物分析学系老师承担多项学术兼职和社会服务工作,包括: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科学研究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分会委员、重庆市免疫学会肿瘤与代谢免疫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药学会药物分析专委会委员、学术期刊JAT青年编委等。
学系主任:白丽娟
学系秘书:陈永洁
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何丹 教研室成员:袁佩 胡继伟 白丽娟 陈永洁 卿敏
化学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王杰 教研室成员:张正伟 黄一可
生物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蒋心惠 教研室成员:张普 蔡阳